清研智库:中国垃圾焚烧工厂能否走出“邻避”困境?

在广东佛山的南海固废加工产业园门口,一块电子显示屏全天24小时显示着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实时浓度数据。园内绿树成荫,还建有一个大型环保展厅。当地居民、企业界人士和政府官员经常前来参观。园区甚至计划申请成为工业旅游目的地。

这种设施在中国已不稀奇。全国各地忙于建设焚烧炉以处理越来越多的垃圾,而公众对污染的忧虑使这个行业成为中国最受环保争议的行业之一。

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环保部门对焚烧炉监测和公布污染数据提出硬性规定,希望改善该行业的负面形象。2020年还将进一步强化升级,监管部门和公众的监督将更加严格。

2019年,中国规划或在建的各种规模的焚烧炉约有600座。但参差不齐的建设质量和糟糕的垃圾分类意味着这些工厂被视为污染,并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邻避现象”成为垃圾焚烧行业选址的一大难题。“邻避现象”指所在地的公众不愿意接纳建设项目的抵制行为。

2014年,浙江杭州的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冲突,5000多名当地居民封锁了一条高速公路。2016年,广东肇庆的一个焚烧炉项目引发数千人在镇政府外抗议,镇政府随后被迫停止征地建厂。

一项研究考察了2007年至2016年期间的15次此类抗议活动,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计划中的设施信息保密,甚至拒绝与居民沟通,让他们没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担忧,所以加剧了局势。研究表明,提高透明度、参与度和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可以减少冲突。

中国在2017年开始尝试与公众沟通焚烧设施,当时环境保护部(现为生态环境部)要求焚烧厂安装污染监测设备。这些数据必须在厂外实时显示,并与环保部门在线共享。这种 “安装、显示、连接 “的方式旨在提高环境数据的透明度,赢得公众认可。

今年,新法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生效,裁定监测数据可以作为违反环境法的证据,自动检测系统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规则对于揭开中国大部分垃圾焚烧行业的神秘面纱是必要的,仅仅只是垃圾焚烧行业提高透明度的一小步。

环保非政府组织芜湖生态中心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428家垃圾焚烧厂中,只有49家在网站上公布自动排放数据;61家公布周边环境数据;99家公布公众最关注的污染物的数据。报告还指出,很多情况下,电子显示屏很难看到,网上信息非常有限。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的刘翔律师认为,中国所有环境立法中最有力的《环境保护法》只是鼓励企业将环境数据透明化。但环保部门发布的低层级标准和规定即使有“强制性”规定,实际上执行的难度也很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对企业采集污染数据的制度不同,对透明度的要求也不同。这使得信息共享更加复杂,企业也更加谨慎。

在介绍2020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时,生态环境部的官员指出,以前即使安装了自动监测设施,对于发现企业的违规行为还是以人工确认为主。随着自动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不用人工,自动监测的数据可以作为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认定和处罚依据。简而言之,现在可以利用线上监测线下执法的方式,这样可以震慑污染者。

该官员在发布会上也坦陈,焚烧行业的“邻避效应”较为突出,新的规定是为了迫使个别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垃圾焚烧工厂关闭,改善了该行业的整体形象。

在政府推动行业改善公共关系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也注意到了并采取行动。

南海固废加工产业园曾与附近大学发生过纠纷。当地居民、学生和教职工曾经抱怨气味和污染,并要求工厂搬迁。经过多方考虑,园区投入了新的设备,对灰渣、渗滤液、烟气和臭气进行治理。它开始显示污染数据,并向公众开放大门。这种全面的做法赢得了当地社会的认可,或许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IPE绿色供应链项目官员丁珊珊认为,依靠政府监督并不足以解决所有工业污染问题。企业自身也要树立环保责任意识。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按照规定发布环境信息,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也是对股东负责的一部分。整个国家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焚烧厂正在进行大手笔的投资,以改变自己的形象。但要想出与公众沟通、纠正误解的最佳方式,还需要持续的努力。

作者wangchen,原载于Eco-Business,清研智库李梓涵编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