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的全球影响

导语:本文是布鲁金斯学会4月份发表的关于中国电子支付革命的报告,作者是Aaron Klein,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中国的支付系统的发展和这一革命对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支付的冲击。

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用芯片升级了银行磁条卡,而中国经历了一场零售支付革命。超越了基于卡的系统,两种新的支付系统已经开始主导人对人、零售和许多商业交易。中国的新系统建立在数字钱包、二维码之上,并通过两个大型科技公司运行:支付宝通过阿里巴巴(中国版亚马逊)运行,微信支付通过腾讯(中国版Facebook)运行。中国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使银行与支付交易脱钩,剥夺了银行一个重要而长期的收入来源。它在商家、消费者和支付系统提供商之间创建了一个具有不同激励机制的替代支付生态系统。它对长期以来将支付安排在银行而不是商业方面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在这样做的时候,这个系统创造了新的激励机制,可以重新调整现有的商业模式和商人、银行和技术提供商之间的关系。中国新的支付系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爆炸式发展,从一开始就发展到了主导地位。每个平台都有超过10亿的用户,网络激励的力量已经释放出来。新的支付系统取代了收银机上的卡片和现金、家庭送礼的方式,甚至乞丐的要钱方式,也被二维码取代了。

未来对中国支付体系,美国的反应意味着什么?首先,中国的新支付系统将继续存在。随着中国游客和海外消费者的到来,中国的国内外市场将继续增长。第二,新技术使支付系统从银行转移到技术和社交网络成为可能。这意味着,拥有数据来源的技术和社交网络公司,如提供信贷,将能够提供替代性的承销。第三,将支付系统从银行业转移到科技公司所产生的激励是巨大的,而且也是令人担忧的。科技平台使用支付系统和由此产生的数据可能引发反竞争行为和隐私问题。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担忧是否能够并将通过有效的监管加以补救。

半个世纪前,美国用磁条信用卡和借记卡引领了全球支付革命,而中国正在引领数字支付领域的新革命。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已经超越了磁卡,转向了基于智能手机和二维码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的变化远远不止是一种新的技术形式。中国的支付系统做了一件更具革命性的事情: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银行体系的非中介化。

在美国和全球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支付系统和银行系统已经相互交织了几个世纪。两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谁比持有各方资金的金融机构更有能力在各方之间进行中间支付?然而,新的金融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创造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支付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银行扮演的角色远没有那么重要,极端情况下,可能根本没有。

中国支付的发展史

中国似乎不太可能发展新的支付系统。中资银行合作创建了银联,一个基于中国的信用卡网络。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网络,拥有76亿张信用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绝大多数——69亿——是借记卡,而只有6.86亿是信用卡。银联发展成为中国国内占主导地位的支付系统,仿效其他大型经济体的以卡为基础的支付系统,这似乎是有道理的。23

然而,在中国采用基于卡的终端却遭到了反对。首先,商家不喜欢收费。支付100个基点来处理付款的想法遭到了反对。商家在采用读卡器方面动作迟缓,既不愿承担成本,也不愿将其转嫁给顾客。其次,读卡器需要有线电话系统或无线系统进行通信。两者都要求商家整合这种技术并支付这些成本。同样,商家对此也没什么兴趣,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到2018年底,中国仅有3400多万个销售点终端。

现金仍然是主要的交换方法。然而,现金也有其缺点。在中国,流通量最高的是100元人民币,价值约15美元。与100美元和500欧元相比,是一张面值相对较低的纸币。因此,现金交易,特别是价值更高的商品和服务,就更麻烦了。在中国的商店里,有一台验钞机来方便交易和防止假钞的出现并不少见。

随着商家抵制信用卡和现金挑战,使用替代系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智能手机普及率的强劲增长为替代系统的开发创造了空间。智能手机提供了一种新的通信网络,可以与需要固定电话或无线互联网/互联网语音协议(VoIP)的读卡器竞争。

这场革命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二维码。在基于卡的系统中,客户不需要在线,而商家提供终端和连接。然后客户提供支付工具(卡)并刷卡。QR码的采用,很像之前的条形码,使得没有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连接的商家仍然可以访问支付系统,因为交易只需要连接一方。这一功能颠覆了以前由商家负责提供连接的卡系统。

QR码允许客户提供连接。商家只需出示一个可以打印在一张简单纸张上的二维码码。消费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并上网处理交易。这进一步降低了商家的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轻松获得电信服务的人来说。它甚至允许有代码但没有智能手机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易。

中国支付的使用和商业模式与美国对比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资金使用方式不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每一种制度的起源和目的。微信支付是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腾讯,它主要从事人对人支付。支付宝植根于数字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如亚马逊),因此更有可能获得商业收入或用于商业目的。

手续费差异

不收费对商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假设一家小型企业支付超过2%的支付手续费,这是美国主要信用卡公司如Visa、MasterCard和Discover的平均水平。企业使用支付宝可以节省2%的销售总额,前提是收入也用于支付平台。支付手续费是基于销售总额,而不是净收入,因此,作为利润份额的储蓄潜力要大得多。一般来说,企业利润平均仅占总收入的7.5%。节省2%的总收入可能会对利润率产生近20%的影响。

这一影响因企业规模而异,但具体方向尚不清楚。虽然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能够协商较低的信用卡手续费,但它们在总收入中的净利润率通常也较小。规模较小的企业通常会为信用卡处理支付更多的费用,尽管像Square和PayPal这样的新进入者正在降低成本。然而,小企业通常也有更大的毛利率,根据业务性质,从信用卡获得的付款可能会更少。不管怎样,降低手续费对商家来说都是一场胜利。

支付流程差异

第二个动机是创造进一步的渠道,扩大与中国支付网络相同的生态系统中的商品和服务,这与美国和欧洲的体系大不相同。银行没有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大型平台。经济体的支付处理部门——Visa、MasterCard、Square、Verifone、Venmo、PayPal等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商户进入支付系统处理交易。

在中国,支付流程从银行业转移到商业体系,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激励和竞争力量,而这些在美国背景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这并不是因为美国银行业和商业的分离。在美国,银行业和商业的分离并没有将支付纳入银行业的范畴。银行业通常与吸收存款或贷款有关。虽然经济学家赞赏银行提供循环信贷额度(允许消费者在90天内还本付息)和服务提供商提供类似窗口并收取一系列不断上升的滞纳金,但法律体系将其中一个定义为银行业务,另一个定义为商业。

由于银行拥有最容易提供这些服务的技术、网络、客户知识和融资结构,支付业务一直存在于银行业内部。中国的支付革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等式。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互联、数字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以及现代条形码的采用——拓宽了新进入者的能力。

资金用途差异

最后一点与前面的相反:还有哪些使用支付系统的非银行服务有可能融入中国模式?一种可能是工资处理。与其让雇主把数字支付系统的收入转移到他们的银行,然后转移到员工银行,然后让员工将资金转移回生态系统,为什么不让生态系统直接处理支付呢?

几乎没有数据或报告显示,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满足就业需求,至少在正规经济中是这样。这是否发生在非正规经济中,更难研究。支付处理的缺乏可能是由于政府或私人的记录保存系统,税收政策,或习惯。阿里巴巴或腾讯在支付处理领域的扩张可能是合乎逻辑的延伸,这得益于零售商和员工共享的数字钱包中的资金。(想象一下,如果亚马逊或Facebook提供工资处理来与ADP等公司竞争)。

如果这种扩张真的发生了,那么微信支付可能比支付宝更有可能。对于商家来说,在支付宝上花费资金有更广泛的选择,比如购买中间产品。考虑到商家通常从这两个平台获得销售额,他们可能更容易将支付宝资金用于商业用品,而微信支付则用于支付工资。此外,微信支付的起源和优势在人与人之间的支付(红包)可能使其在薪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系统的成本支付差异

支付系统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同一平台上的各方之间的交易是免费的。也就是说,资金的发送和接收是由平台免费进行的。这并不等同于交易是无成本的。对于所有的交易来说,构建、维护和操作平台都有一定的成本,无论多么小,数字传输的成本是非零的,错误解决系统也有一些成本。这些成本大多是相对固定的;即边际交易的成本很低,系统中的交易越多,每笔交易的平均成本就越低。然而,操作系统的成本由平台承担,因此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和企业都可以体验到无成本的支付和即时结算。除了直接成本,还有机会成本。一般来说,这两个平台上主要数字钱包中的资金都不计息。因此,账户持有人可能会失去利息。

对于小型企业,也有类似但更广泛的选择。在中国模式下,支付流贷款的能力大大增强。据联合国数字合作高层小组称,支付宝已经向小企业提供了数百万笔贷款,其中一半以上贷款给了30岁以下的企业主。这与美国有着直接的对比,在美国,某些支付处理机构,如Square,已经开始根据通过支付处理进行的现金流直接向小企业贷款。

中国支付全球化

如果美国的信用卡支付系统在发达国家和非现金发展中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新系统是否会在国外取代它,如果不是在美国呢?在发达国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中国的系统会找到一席之地,但要取代基于卡片的系统,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挑战。在发展中国家,答案并不那么明确,可能取决于中国企业采取的行动。

欧洲、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其他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仍然使用以银行为中心的支付系统。虽然实体卡或数字卡的使用方式各不相同,但这些国家的系统都有美国系统的共同结构:银行在两端发送和接收资金,中间有各种支付处理器。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太可能实现零售业和商人向中国系统的广泛过渡,原因与美国不同。美国的支付系统倾向于通过对高端信用卡的免税退税,向较富裕的消费者提供丰厚的回报,创造一种激励机制,这将很难与其他低成本模式相匹配。

现有支付系统的普遍采用、熟悉程度和沉没成本阻碍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巨大变革。虽然其中一些国家在支付费用方面有着不同的规则和结构,包括卡费的转嫁支付附加费的发生率更高,但大商人和银行已经达到了接受和合作的平衡。

各国在支付方式上的差异可能很棘手,也很难解释。正如在欧盟范围内对国民支票使用情况进行的跨国比较中发现:“消费者的社会人口特征在改善当局采取的措施的结果或减缓这些措施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年轻和受过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更有可能更换支票,尽管法律因素和费用也是重要因素。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手机钱包的普及或缺乏。例如,据报道,新加坡是一个以早期采用技术(尤其是金融业)而著称的国家,其手机钱包的使用率最低,对信用卡的忠诚度最高。手机钱包采用率很高的国家,或者手机钱包提供商希望做到这一点的国家,将更有可能看到更多的采用。这种情况正在一些欧洲国家发生,10个国家的6家数字钱包提供商刚刚与支付宝(Alipay)建立了合作关系。然而,这6家手机钱包提供商加起来只有500万用户,与仅支付宝上的10亿用户相差甚远。有趣的是,这个平台的协调集中在二维码兼容性上,这提醒我们,支付平台未来的战场很可能是二维码,而不是使用银行构建的支付轨道的收费。

大多数都有实时支付,这提高了消费者的质量和价值定位,尤其是低收入消费者,他们需要更紧密地将支出与收入挂钩。欧洲、英国、日本和其他经济体的这一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特点,使其现有借贷体系的价值与美国相比,较低收入者透支费每年花费数百亿美元。

此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系统的一些经济优势取决于企业和消费者在这些生态系统中的交易量更大。如果没有这些平台的大规模采用,对于企业、消费者和中国支付系统来说,它们的支付系统的价值定位就会降低。

然而,中国支付体系的变革仍将影响这些国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影响会有所不同。第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一些商家将以多快和广泛的速度开始提供中国支付替代品。这项研究最简单的预测是,如果中国游客和跨国公司在业务中所占的份额足够大,那么支付方式也应该随之出现。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是:日本、泰国、韩国、美国和新加坡。

与大量中国客户打交道的零售企业应该首先采用这些支付方式。事实上,在许多这样的国家已经是这样了。一项研究发现,“77%的中国游客在最近一次海外旅行中通过移动支付的支出超过了过去两年中的支出”。这就是为什么曼哈顿、奥兰多、旧金山和拉斯维加斯的商店开始接受中国在美支付的原因。

像皇家加勒比海国际(RCI)这样的跨国公司,不仅在中国的特定船只上,而且在整个船队中,都在迅速采用中国移动支付。RCI首先整合支付宝,这是一艘“为我们的中国客人而设计”的船,直接驶离中国大陆,但现在已经扩展到接受微信支付,目前正在试点银联移动快速通两种规模较小的中国支付方式。RCI于2018年推出,在平台上的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元。正如皇家加勒比高级经理弗兰克·图斯卡诺所言:“中国广泛采用数字钱包是皇家加勒比最新创新的催化剂,为客人提供移动支付服务,这大大提高了中国游轮上的商务速度。客人很高兴在海上拥有熟悉的移动支付体验。”

其他差异将导致这些国家的银行与中国支付提供商及其附属银行结成伙伴关系的速度加快。在韩国,腾讯于2015年与Woori Bank合作,为微信支付提供支付服务。这笔交易的经济性依赖于中国客户和韩国商人之间的外汇费用,这一系统更像以前采用的信用卡模式。

伙伴关系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微信支付与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合作,允许客户在南非的ATM机上提取微信支付金额。全球40多个国家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可以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更广泛愿景的一部分,从而加深中国在全球的经济联系。

结论

中国的支付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基于非银行支付平台和二维码的框架。它与西方以银行为中心、以信用卡为基础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没有实质性冲击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仍停留在这一替代平台上。为中国零售客户服务的企业可能不得不采用中国支付平台。西方金融机构与支付宝和微信可能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可能会使这种转变更容易。否则,交易成本和摩擦可能会继续存在,给非中国企业接受中国支付系统造成障碍。这些发展将影响中国支付系统的边际渗透。但总体结果似乎很明显:中国的支付系统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支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