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疫情之下的旅游业(三):潜藏的发展机遇

作者:陈博   清研智库研究员
李龙龙  清研智库研究员
全国疫情逐渐消退,抗击疫情走势越来越清晰,我国各行各业逐步复工复产,相关扶持政策威推出,推动产业发展提速增效。清研文旅研究院利用自研的线上调查平台,对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5336位居民进行线上问卷调研。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虽然旅游业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大,但在居民对文化旅游消费的意愿显著增强的大背景下,全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随疫情而改变,并潜藏着新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方面:
1.观光游恢复能力强劲,62.7%的居民表示疫情后会选择观光游览作为旅游目的;
2.近郊游成为“宠儿”,54.1%的居民表示更青睐近郊旅游;3.夏季游热度不减,49.7%的居民出游计划选择在七、八月份;

4.康养游迎来大发展机遇,76.2%的居民倾向于休闲度假式的旅游,20.0%的居民青睐健康疗养类的旅游产品;

5.后疫情时代,入境旅游市场存在诸多利好因素,或迎来新一波增长期。

 一、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机遇
1.观光游率先复苏,自然生态景观更受青睐

通过调查发现,疫情后62.7%的居民选择自然观光游览,且有74.2%的居民对自然风景旅游产品感兴趣。疫情过后,自然观光游因空间开放、更受居民青睐,有望率先复苏;而文化体验旅游、研学旅游、演艺旅游等因空间密闭、人流聚集,居民仍有一定抵触心理,恢复相对缓慢。面对疫情,居民更多的是在意自身健康,而自然观光类旅游产品,对身与心的“治愈”效果明显。像西藏、青海、贵州、云南等自然生态良好、疫情相对较轻的省份,疫情结束后或迎来新一轮“观光热潮”。

图1.png

图1:选择观光游览和自然风景的居民比例

2.近郊游潜力增强,线上云旅游或成新趋势

经调查发现,疫情后51.4%的居民倾向选择近郊旅游。疫情过后,近郊游和城市周边游会得到较快恢复,而跨省市的远程游恢复较慢。围绕在城市周边,以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采摘、森林康养等为目的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等均会面临一个大的发展机遇。线下旅游市场受到冲击同时催生了线上云旅游形式的发展,2月23日,淘宝直播首创“云春游”的形式,八大博物馆进馆直播,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围观;3月1日布达拉宫在淘宝实现首次直播,1小时里超过100万人走进布达拉宫许多未曾开放过的区域;国家文化局于2月27日发文,全国已有1000多个景区正在排队等待加入“云出游”行列。“云旅游”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了线下旅游景区接待能力的边界,开拓了旅游新可能,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和VR、AR等技术的兴起,“云旅游”或成未来的一种新趋势。

图2.png

图2:旅游方式分布情况

3.夏季游成为热点,周末游或成市场反弹首选

经调查发现,疫情结束后,有43.2%的居民希望利用年假出游,并有49.7%的居民选择将出游时间安排在七、八月份,以弥补长期“宅”在家的损失。其中,预计五一、端午等小长假将迎来第一波出游潮,暑期将成为出游的高峰。届时,疫情影响基本消退,出游限制全面解除,再加上考试结束,迎来暑假假期,以亲子、家庭、学生为主要单位和群体的出游意愿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有33.5%的居民选择利用周末时间出去旅游,疫情消除后,居民压抑的消费欲望将推动旅游消费迅速反弹,但游客可支配的假期有限,更多会选择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省内近程游。

图3.png

图3:出游时间及月份情况

4.康养游需求增加,休闲康养产业前景广阔

经调查发现,有76.2%的居民更倾向于休闲度假式的旅游,且有20.0%的居民喜欢健康疗养类的旅游以及养生保健旅游产品,以康养、疗养为目的的休闲游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一是经历此次疫情后,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休闲和康养的需求将会明显更加;二是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增多;三是居民的生活观念在疫情后会发生改变,对于生活态度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导致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就是市场变革的拐点,而康养旅游是当前最为切合且顺应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或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主导力量。

图4.png

图4:选择休闲康养旅游的居民比例

5.入境游潜藏机遇,冬奥赛事临近迎契机

此次疫情发生后,部分国家采取了限制性入境政策,再加上疫情后的持续影响,势必会造成入境旅游的长期疲弱,这对于近年来增速持续放缓的入境旅游市场,无疑是雪上加霜。但需要认识到,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纵深发展阶段,疫后恢复也会更快。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带来大的变革,我国传统入境游企业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业务处理流程复杂,此次疫情会加速我国入境游行业的变革,如果积极采取措施,将入境游企业向多边业务方式发展,从单一收入来源转变为多元收入来源,那将会成为提升我国入境游竞争力的机遇。再加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拉启大幕,随着赛事的临近,利好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入境游迎来焕发新生的契机。

二、抓住机遇重振行业信心

为疫后旅游业的快速恢复,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旅游业的管理者与从业者均应积极行动。

政府层面

一是抓紧研究制定疫情结束后旅游业振兴行动方案。疫情最终控制和结束还需一段时间,疫情结束后文旅产业要努力恢复和振兴。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关系到稳定就业、稳定经济增长、脱贫目标实现,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给予系统扶持引导。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疫情结束后国家文旅产业振兴行动方案。

二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硬核”减负。如无息或贴息贷款、质量保证金退还,相应的减税、退税、基金、补贴、金融支持等,以及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鼓励各界积极捐款等。

三是重塑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振兴入境旅游市场。应对这次疫情冲击,我国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和良好国家形象,以强有力的抗击疫情决心和举措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但疫情对入境旅游带来很大冲击,入境旅游市场恢复可能要比国内旅游市场恢复更加缓慢艰难,考虑到短期内不可能吸引大批外国游客来华,应在二季度开始集中开拓国内市场,由内到外稳定人心,以刺激整个旅游市场。开展一系列新的、重大的营销行动,增加对外营销经费,重塑中国的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

四是制定乡村旅游振兴计划,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疫情对乡村旅游同样带来很大冲击。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应抓紧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完善提升等方面。

五是制定未来重要节假日旅游市场启动及应急方案。从当前形势看,需要做好疫情结束后节假日旅游启动和防疫预案,重点做好暑期旅游启动和防控保障方案及应急预案,做好国庆假期等节假日旅游启动和应急预案。鼓励引导各地在疫情结束后推出更适应需求的旅游产品,制定防控保障方案。

六是支持基于网络等的旅游培训,帮助企业恢复振兴。建议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开展文旅行业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采用视频直播、视频录播、实时互动等形式开展线上培训,全方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根据疫情过后发展需要,遴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推动文旅行业更加健康科学发展。

企业层面

一是开源节流,及时止损。重构自身成本能力,缩减费用、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及没有质量的增长,确保现金流,同时确保竞争力。旅游企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人力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可用智能手段来降低人力和运营成本。

二是认真谋划,加强基础建设。真正思考商业模式、项目模式、服务模式的调整,加强创变的勇气与思路,利用疫情过渡时期,对企业进行查漏补缺,积极完善和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市场和营销的研究,强化科技的应用,加强研发升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项目,以迎接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反弹。

三是升级服务,创新营销策略。利用网络条件推出线上逛景点、参观特展的服务;开发旅游业的早鸟计划或推出预定服务;推出较大优惠的疫后旅游产品,配以保险等提升市场信心的措施;除了产品预售与促销,还可以有目的地推出疫后对医务人员免门票的举措,以此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是抓住新生活方式机遇。推广绿色旅游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文旅消费模式绿色升级,形成更健康安全的旅游公共环境。“非典”之后,出来了“爽爽的贵阳”“清新福建”等脍炙人口的旅游品牌,以生态化、和谐化、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创新旅游品牌。

五是抓住新消费机遇。后疫情时代,研学、亲子、康养旅游,体育及户外运动旅游,线上旅游、在线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都将有大发展。由于这次疫情耽误的上班时间比较长,清明、五一大家很难再有多余假期,所以恢复后“周末游”将成热门。另外,第一个暑期游是关键,在暑期高峰前练好内功,做好营销,抓住这个机会掀起疫后旅游火热季。

六是抓住科技旅游机遇。一是利用科技的手段降低人力成本、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比如中视巅峰科技型光影秀的推出,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二是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新收入渠道,比如《囧妈》退出春节档,并和字节跳动签约进行线上免费投放;又如迪士尼乐园虽关门,但动画片还能放,商品还能线上卖;三是利用数字化创新体验内容,当前数字文旅的体验和创新欠佳,文旅线上休闲娱乐还有很大空间,文旅+线上应该有更多玩法和创新模式,比如内容创造,虚拟运营,智能服务,体验互动等方面;四是利用新媒体创新营销。当今“双微一抖”在新型疫情中的舆论作用凸显,未来营销上用好“双微一抖”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