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以女性为主的抗疫狙击战,以男性为主的传播话语权

抗“疫”期间,媒体在关于女性医务人员的报道中,多饰以其母亲、妻子、女儿等传统社会角色,以其对角色责任与义务的舍弃来宣扬其英勇奔赴战“疫”的白衣战士形象,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其首先作为一名女性的自我追求与话语需求,遮蔽了其首先作为一名独立女性的性别话语,其中折射的是媒体话语中的性别成见与不对等。

以2月15日每日甘肃网发布的一则名为《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的报道为舆论契点,该则报道视频显示,以支援疫情、便利工作的名义,在15名援助湖北的女性医护人员中,有14名被剪去长发,剃成光头。此消息一出,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赞美颂扬之,成为媒体宣传引流、疫情氛围渲染的工具。吊诡的是,面对女性医务工作者在卫生用品方面的缺口,媒体却集体失语。2月18日“江山娇事件”引发公众对媒体所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的抨击,女性医务人员在这场战“疫”中的性别话语才得以显露。

我们以2月15日与2月18日为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爬虫技术抓取了2月10日至2月24日间微博影响力月榜排名前十的媒体博文共计11000多条,通过医生、医务、医疗、医护、护士等关键字,筛选出有关医务人员报道的博文593条。分析发现以方便医疗工作、减少感染风险为由剃掉引以为美的秀发,成为“光头女子”的女性医务人员自身的事实付出与性别需求在这场战“疫”中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与尊重。

一、以男性为中心的报道视角

在2月10日-2月24日的微博统计数据中,女性医务人员相关话题的微博声量仅占总体医务人员相关话题微博声量的6.5%。而在这场以女性医务人员为主力军的抗“疫”战争中,报道配图的医务人员形象仍以男性为主。同时,一场医护同行的抗“疫”战争,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人员在其间的奉献未获得相应比重的报道。

而有关女性医务人员的报道中,更突出的是女性传统角色,而弱化了其独立人格与职业能力。我们对女性医务人员的相关报道进行形象词频统计,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三的是“夫妻”、“妻子”、“母亲”等代表女性传统社会角色的词语。甚至关于女性医务人员因抗“疫”而殉职的报道中,仍以其无法继续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家庭角色作为报道重点。当我们愤慨陶勇医生因医患事件无法继续在原有岗位上发光发热时,我们惋惜的是其超高的医学技术与菩萨心肠。而在女性医务人员的报道中,我们鲜少看到对其医学技术、独立人格的褒扬,女性医务人员被束缚于传统社会角色中,并被媒体加以强化。

清研智库:以女性为主的抗疫狙击战,以男性为主的传播话语权

 

图:女性医务人员社会角色词云图

二、未获关注的生理需求

未获关注的生理需求体现在女性卫生用品的缺口与媒体报道的集体失语。在统计的抗疫物资捐赠报道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控物资和果蔬食品,这与此前媒体报道转载各大医院关于抗疫物资捐赠需求的主要物资相匹配,但女性卫生用品在这场捐赠呼吁中却被忽视,甚至在视频采访中被隐去。

而解决生理需求的安心裤等卫生用品,在其用途报道中却以防护服紧缺且脱换不易、解决排泄需求等无性别差的使用一以概之。媒体对“生理期”的难以启齿,导致女性医务人员卫生用品的缺口,其后“江山娇事件”的公众舆论抨击才唤起了社会对于女性医务人员卫生用品的广泛关注与捐赠,个别思想类媒体始就女性医务人员集体剃光头的必要与否展开了反思性讨论。

我们以2月15日、2月18日为时间节点,通过爬虫技术对医务人员、女性医务人员、女性医务人员剃发赴疫以及女性医务人员生理需求关注等话题进行微博统计数据的抓取,发现以2月18日为重要拐点,女性医务人员相关话题的微博声量与曝光量快速攀升。

清研智库:以女性为主的抗疫狙击战,以男性为主的传播话语权图 女性医务人员相关话题的微博声量与曝光量(曝光量单位:千)

在这场声量与曝光度不断上升的女性话题讨论中,个体性别意识的觉醒与反思是女性权益关注的转折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逐渐消退,受众不再限于单一性的信息接收方,公众舆论与媒体报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信息时代更加凸显。并非所有受众都对忽视女性医务人员权益的性别成见报道全盘接收,这些或明或暗包含性别成见的报道反而激发了个体对女性权益的反思与呼吁,由此引发的社会性讨论的舆论导向又影响着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曝光与观点倾向。也就是说,一方面媒体引导、建构了社会性别意识与角色期待,另一方面大众或社会舆论的性别认知与价值期待也影响着媒体话语。

三、 性别成见中媒体何为

一直以来,媒体在社会性别意识方面,对于男女性别形象及其社会角色、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刻板的规定与制约,这种性别成见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众对于两性的社会期待,影响了受众的性别认知与价值评判。虽说基于商业化与趋利性的媒体多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以受众最熟悉的价值和期待来建构、展现性别模式,也就是说,媒体所展现的这种性别模式依然主要来源于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传统性别意识,但这种性别成见的建构又引导着社会对于两性的评价标准与角色期待。

传统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模式创造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同时,其“附加”文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也根深蒂固延续至今。长期以男性为中心的媒体报道视角因人们传统的性别观念与刻板印象而极易引起共鸣,无形中强化了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性别成见。稳重理智、事业进取成为表现男性特质的代名词,而女性更多依附于男性所创造的社会角色,“相夫教子”、“贤妻良母”成为女性的传统形象与角色期待,女性无法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因此媒体的性别话语体现着明显的男性意识形态,以男性为中心传统观念下,女性被定型为母亲、妻子等传统社会角色,女性的自我与能力、独立的人格被弱化甚至是消逝。

媒体所传播的社会性别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性别角色期待与自身行为规范,进而改变着女性赖以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女性生产力的解放、生育率下降带来的教育机会的均等, “男女平等”越来越成为社会事实与主流意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与传统媒体话语中女性形象的缺失的张力必然导致强有力的公共舆论与媒体话语批判。因此,媒体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载体,应该注意避免宣传报道话语中的性别成见,淡化传统角色观念,关注女性独立价值。同时,在两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女性角色的理解与判断,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解放,为女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