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期待的社会变化之四:农村公共服务不能重硬轻软

作者:李婷婷 清研智库研究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检验“三农”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农村地区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必须统筹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抓好经济改革发展,巩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成果。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出,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2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2020年“三农”工作的两大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三大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三农”领域的主要短板。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投入,农村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农村公共服务以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和人居环境整治五大内容为重点。在疫情之下,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显著凸显。

  • 农村人力资源快速流失,公共服务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人才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疫情发生时,不少村两委成员数量为5人左右且年龄普遍偏高,可以动员参与疫情服务的村民少之又少。由于农村地区先天条件不足,软硬件环境较差,农村面临着村干部和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剩余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幼,可以补充为农村村干部的人十分有限,村干部的持续再生产机制受到一定的破坏。而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由于工资低、条件差等原因往往留不住专业人才。

  • 农村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软服务比硬设施更短缺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倾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数量方面农村远低于城市,软服务比硬设施更短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种情况更为凸显。如疫情期间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出门不戴口罩、串门聚餐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民长期缺乏公共卫生教育相关的服务,难以理解疫情的严重性,在他们的意识中不戴口罩、串门聚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对别人也没有什么影响;二是农村相关信息服务闭塞,在农民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时,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有限性已经难以出门或者根本买不到口罩。

  • 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形式主义服务大于农民实际需求

农村公共服务近年来不断增多,但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往往不是来自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不可避免会出现不顾农村实际需求、不顾农民医院而提供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产品,忽略公共服务的建设,或者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建立起来的县乡村三级诊疗体系中,乡村诊疗基本被关停,在突发疫情面前乡村诊疗基本上形同虚设,难以提供诊断、分流的公共服务作用。

二、公众期待乡村振兴中公共服务体系增量提质

抗击疫情是一场持久战,在农村防控疫情中所暴露的短板或许是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精准发力的基准之一。

在清研智库的调研中,公众在乡村振兴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最期待的是“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水平”(67.31%),“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58.65%)也是公众强烈期待看到的,还有56.73%的公众期待“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

疫情后期待的社会变化之四:农村公共服务不能重硬轻软

  • 软硬件相结合,将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投资重点

农村公共服务不能重硬轻软、应当软硬两手抓,避免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应该系统谋划、协同发展,围绕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设计服务内容,盘活用好硬件基础设施。在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及环境整治等方面作为投资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总量。

  • 以需求为导向,摒弃形式主义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农民是农村公共服务服务的主体,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使公共服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有到好的转变。建立协调、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服务行为和效果进行科学管理、合理评估。

  • 避免财政大包大揽,注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

虽然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但是,也不应财政投资大包大揽,应在梳理好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做好乡村产业规划落地,同时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投资、建设、运维模式。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发挥政策综合效应,创新政策落实路径,吸引优秀人才为三农发展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输出新思路大魄力,构建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融合一二三产,完善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体系,健全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