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国际学术期刊如何看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影响

作者:李圆圆  清研智库研究员

        牛莉莉  清研智库研究员

        刘晨菲  清研智库研究员

新年伊始,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切。不同媒体持续不断产生的海量信息使人们得以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和防疫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这场战“疫”中媒介毫无疑问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媒介在过往发生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也被各领域尤其是传播学学者广泛关注。

我们对近年来具有较大影响力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传播学研究进行了盘点,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根据条件“TS = (‘SARS’ OR ‘EBOLA’ OR ‘ZIKA’ OR ‘MERS’ OR ‘H1N1’)”搜索传播学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共计80篇论文,并根据引用量筛选出排名前10的文献。其中7篇论文采用了新闻媒体报道、公开发布的相关文件报告或社交媒体的信息作为分析对象,3篇使用了访谈、问卷等其他形式采集的数据;这10篇论文中有5篇来自于美国学术机构的学者,加拿大、瑞士、比利时和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者各发表1篇;就关注的事件而言,SARS被讨论的较多,有6篇文章与其相关。

主要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1.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Politics: News Framing of SAR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Catherine A. Luther & Xiang Zhou(田纳西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

发表期刊:《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研究对象:两家中国新闻媒体(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发布的162篇SARS新闻和两家美国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发布的127篇SARS新闻。

主要内容: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中美两国存在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但是两国新闻媒体报道内容存在相似性,着眼点均集中在经济后果、责任、领导力、冲突和人类利益方面。相比中国报纸,美国报纸在经济后果、责任、领导力和冲突方面强调程度更频繁,在人类利益方面差异不大;美国报纸在以上五个方面针对SARS的新闻报道重点在消极影响方面,而中国新闻报道的介绍方式则更为积极。

  1. How Organizations Framed the 2009 H1N1 Pandemic via Social and Traditional Media: Implications for U.S. Health Communicators

作者:Brooke Fisher Liu(马里兰大学传播系)、Sora Kim(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关系专业)

发表期刊:《Public Relations Review》

研究对象:受到H1N1流感影响的13家美国机构发布的745份流感相关文件材料,其中传统媒体211份,社交媒体534份。

主要内容:研究通过对比分析13家美国机构发布在其传统和社交媒体两种渠道上的相关文件材料,发现当把H1N1流感作为一种灾难、卫生危机或者卫生问题来呈现时,这些机构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来实现,而把此次流感作为一般性危机来描述时,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被使用的频率相差无几。此外,研究还发现,这些机构更依赖传统媒体而非社交媒体去回应民众产生的各种情绪如疑惑、恐惧、悲伤和同情。

  1. Media Coverage of Public Health Epidemics: Linking Framing and Issue Attention Cycle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rint News Coverage of Epidemics

作者:Tsung-Jen Shih , Rosalyna Wijaya & Dominique Brossard(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研究对象: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688个关于疯牛病、西尼罗河病毒和禽流感的新闻报道

主要内容:该研究考察了印刷媒体如何报道公共流行疾病如疯牛病、西尼罗河病毒和禽流感。研究结果显示,记者通常采用 “行动”和“后果” 两个框架去建构有关流行病的报道,且媒体对于不同的疾病关注周期不尽相同,版面的多少跟事件的内容高度相关,重要性高的事件诸如新确诊的病例或者政府的相关措施等通常会获得更多的报道。此外,研究还发现媒体的关注点和记者的叙事主题会随着疫情不同阶段的发展而变化。

  1. Media Dependencies in a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the 2003 SARS Epidemic in China

作者:ZIXUE TAI(美国肯塔基大学)、TAO SUN(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

发表期刊:《New Media & Society》

研究对象:有关2003年非典的多渠道相关材料

主要内容:该研究调查了在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民众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在信息获取不顺畅的情况下,中国民众不仅仅积极的通过替代渠道诸如短信和互联网去搜寻各种信息,并且他们也参与创造了新的信息渠道,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1. SARS Wars: An Examination of the Quantity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in the News Media

作者:Tanya R. Berry(威尔弗里德劳里尔大学运动科学与体育学院)、Joan Wharf-Higgins & P.J. Naylor(维多利亚大学体育学院)

发表期刊:《Health Communication》

研究对象:100份与健康相关的新闻媒体报道(包括纸媒、电视、广播及网络)

主要内容:此研究通过分析新闻媒体中与健康相关的报道,探究健康话题是如何在媒体中呈现的。研究着重对文章中健康相关主题的出现频率、信息背景、信息来源和语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健康相关的话题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远多于“预防”和“治疗”,健康相关的信息大多来源于专家。多数情况下,健康信息是专家使用强硬的措辞以风险为框架构建而成。

  1. Conceptual Metaphors for SARS: ‘War’ between Whom?

作者:WEN-YU CHIANG & REN-FENG DUANN(台湾大学)

发表期刊:《Discourse & Society》

研究对象:2003年非典期间的《自由时报》、《联合日报》和《人民日报》

主要内容:研究以批判性隐喻分析为理论框架,分别对《自由时报》、《联合日报》和《人民日报》中关于SARS所使用的命名策略和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展现了政治议程和报纸媒体潜在的意识形态是如何渗透到隐喻的使用中。研究着重分析“疾病是战争”、“疾病是自然灾害”和“疾病是普遍灾难”等隐喻。此研究认为,这些语言手段实际上是将SARS视为政治而非医学领域的问题。

  1. Lay Perceptions of Collectives at the Outbreak of the H1N1 Epidemic: Heroes, Villains and Victims

作者:Pascal Wagner-Egger(弗里堡大学)等

发表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研究对象:47名瑞士法语区的非专业人士

主要内容:在疫情爆发后不久,此研究通过对47名瑞士法语区的非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了解其在2009年H1N1爆发期间对有关集体(如团体、组织、国家)的看法,试图确定在非专业人士眼中是否存在符合英雄、反派和受害者性格的集体。其中,贫穷和不发达的国家通常被视为受害者;专家(如医师、研究人员)以及政治和卫生当局被视为英雄;媒体和私营公司则被视为两大反派。

  1. News Discourses on Distant Suffer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2003 SARS Outbreak

作者:Stijn Joye(比利时根特大学)

发表期刊:《Discourse & Society》

研究对象:VRT和VTM电视台的57篇新闻报道

主要内容:媒体在向本地受众报道“远距离的灾难”(Distant Suffering)时充当着重要的信息引导角色。针对比利时新闻电台对SARS病毒国际传播的报道,研究者选取了四个典型的传播阶段,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话语中潜在的权力、等级和同情。结果发现,地理接近性对于国际事件新闻报道起关键作用,西方新闻媒体在对国际事件报道中,重构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国际危机事件的报道和建构中,媒体保持着明显的“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社会文化区分、世界权力层级区分、贫富地域的区分。

  1. See Something, Say Something: Correction of Global Health Mis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作者:Leticia Bode(乔治敦大学)、 Emily K. Vraga(乔治梅森大学)

发表期刊:《Health Communication》

研究对象:136名大学生

主要内容:社交媒体既可以传播错误信息,也可以矫正错误信息。为了社交媒体的矫正能力,此实验模拟了Facebook信息流平台,让受众接触关于寨卡病毒(Zika)的错误信息,以比较算法与社会两种信息矫正机制的效用。研究发现算法和社会矫正两种机制均可以减少误解,并且矫正机制对于阴谋论者与非阴谋论者都可以产生作用。

  1. How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Lost the Public Trust in SARS: Insights for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in a Health Crisis

作者:Kaman Lee(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Public Relations Review》

研究对象:香港五家主要报纸的3500余篇新闻报道

主要内容:2003年SARS的爆发使得公众安全受到威胁,而在这场危机中,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危机管理举措,香港政府的危机管理举措颇受诟病。因此,研究梳理了香港5家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了香港政府在SARS危机管理中的8个问题和挑战,为以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

相关文章